「不應使用順勢療法,因為我們無法解釋它的作用」
理解一個醫學的作用,從來都不是使用它的前提要素。阿士匹靈(乙醯水楊酸)是其中一個全球最廣泛使用的藥物1,但在它被應用70年後,才在1971年發現它的作用機制2。現在仍在積極研究這藥物,因為現在仍未能完全解理很多它的生物作用。
由古至今,不同形式的乙醯水楊酸都被用作處理痛症,古時開始用它的天然形式(柳樹或楊樹的樹葉和樹皮)去造製劑1。
在1899年,人工合成的活性成份通過了臨床試驗,就引入了我們今天所知的藥物「阿士匹靈」。
相似地,順勢療法有一個長久的傳統應用歷史。這讓我們理解順勢療法療劑能在臨床上做什麼,領先了我們理解這些療劑在理論上如何産生生物作用。
發現順勢療法療劑的作用機制是令人著迷的,全球很多團隊都正在進行根本和基礎的研究,去調查這重要的問題。
1. Norn S. et al. [From willow bark to acetylsalicylic acid].[Article in Danish]. Dan Medicinhist Arbog., 2009;37:79-98 | Abstract 2. Bottling RM. Vane’s discovery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spirin changed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clinical pharmacology. Pharmacol Rep., 2010; 62(3):518-25 | Abstract | Full text